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信息化管理办公室(网络信息中心)源于1995年成立的原南京气象学院计算机网络中心。2004年,学校更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次年3月,为满足新形势下学校信息化建设发展需求,正式成立网络信息中心,为正处级直属部门。2014年9月,网络信息中心更名为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处,为行政职能部门。2017年11月,更名为网络信息中心。2019年10月,成立信息化管理办公室,与网络信息中心合署办公。
经过近20年的发展,学校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硬件环境、队伍建设、管理制度及服务水平不断完善和提升。目前共有22位工作人员,其中高级职称8人,中级职称13人,初级职称1人,其中博士2人,硕士14人。信息化管理办公室(网络信息中心)下设4个科室:网络管理科、信息化管理科、一卡通管理中心、高性能计算中心。信息化管理办公室(网络信息中心)的主要职能为负责:校园网络规划、建设与管理,校园信息化规划与建设,校园一卡通规划、建设与管理,高性能计算平台规划、建设与管理,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应用服务等。
一、校园网络
2001年投资250多万元,完成对原南京气象学院校园网全面的升级换代和布局拓展;更名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后,学校又于2005年投资260万元进行校园网络扩建和数字化校园一期建设。学校网络主干采用千兆快速以太星型网络拓扑结构,千兆主干、汇聚,百兆到桌面。目前我校的网络服务主要包括Web服务、FTP服务、MAIL服务、SSL VPN远程访问系统等服务。我校每个学院、教辅单位、行政管理单位都有自己的主页,各个中层单位独立管理本部门的主页。在FTP服务器上存有大量的教学资源,供学生下载学习。我校一直推广我校的MAIL的应用,鼓励全校的教师和学生申请我校的MAIL服务,我校目前采用的MAIL系统可以支持2万多个用户,可以满足我校的师生的需求。为了方便我校的师生在学校以外的地方方便的应用我校数字图书馆的资源,我校开通SSL VPN远程访问系统。在学校的出口方面,我校共有教育科研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三个出口。由于江苏省教科网的改造,我校连接地区网络中心线路被拆除,现租用中国电信的千兆线路连接中国教科网,带宽为100M。另两个出口是是中国电信1000M宽带和中国移动1000M宽带,为了保证出口的可靠性,我们在两条线路上做了负载平衡和互相备份,这些措施保证了我校与外界的信息畅通。目前我校网络覆盖了全校每一栋教学、办公和学生公寓楼,学校每一个教研室、学生宿舍都可以方便的上网,目前学校有16个C类地址(教科网),33个电信IP地址,现有联网计算机1万余台。中心为了更好地为广大师生创造良好的办公学习条件,积极引入资金近600万元,在全校范围部署近1500个室内及室外无线AP,建成目前国内高校最大的校园无线网络,实现无线网络覆盖全部学生宿舍、教学楼和办公楼及部分热点区域。为师生进行移动办公、教学及学习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2012年建成占地750余平国家A类标准机房,规模和水平位居江苏省高校首位。2014年建成校本科教学常态化录播系统。
二、校园信息化建设
数字化校园是高校现代教育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提高教育质量,全面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我校进行内涵建设的重要环节。通过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基于学校网络融合门户和学校共享数据中心使学校整体信息的分析整理准确快捷,能为学校各部门提供科学决策所需准确数据和背景材料,使领导决策和管理实现数字化,网络化,为全校师生提供教学,管理信息共享服务。在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中,我们对校园信息系统进行整体分析,按照统一的数据格式标准和信息交换规范,在统一网络基础平台上改造集成和建设各类网络应用服务系统,通过学校总门户平台为全校师生提供各类信息服务。2006年,我校数字化校园一期开始启动,2008年基本完成数字化校园一期工程建设工作。一期工程包含三个基础平台(统一身份认证系统、统一融合门户平台、共享数据平台)、办公自动化、视频会议等系统建设工作,同时也包含科研管理系统、学工管理系统、研究生管理系统、财务查询系统、教务系统等应用系统无缝平滑到数字化校园系统的建设工作。目前该系统已在校园网平稳的运行。我校2006年至2014年连续七年被评为“江苏省数字化校园建设先进单位”。
三、校园一卡通
建立以卡为媒介的、面向校园师生的综合性服务平台,覆盖身份识别、金融服务、信息服务、流程整合等领域,形成高效稳定、功能全面、扩展灵活、管理方便的新一代校园一卡通平台,实现“一卡多用、一卡通用、一卡在手、走遍校园”。通过新一代校园一卡通系统的建设有效降低管理成本,促进学校管理和服务水平的提升,有力推进学校信息化的全面建设。通过“校园一卡通”系统的建设,在全校形成学校统一管理的信息平台,促进教育信息的标准化,构建起优良的数字空间和信息共享环境,在学校进一步实现资源数字化、数据传输网络化、用户终端智能化、结算管理集中化,管理决策科学化。
四、高性能计算中心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高性能计算已成为继理论和实验之后科学研究的第三大支柱,各学科特别是气象学科对高性能计算资源的需求不断攀升。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在原有SGI大型机的基础上,2011年采购了计算能力超过40多万亿次,总存储容量超过600TB的IBM高性能集群系统,2012年9月对用户开放试运行。2017年采购了计算能力180多万亿次,总存储容量超过1PB的联想高性能集群系统,并与同年对用户开放。2019年高性能计算中心由教育部气象灾害重点实验室转至网络信息中心管理。高性能计算中心主要负责高性能平台的日常技术服务、技术支持及网络支持;高性能计算相关应用测试、程序优化;高性能计算用户应用程序的并行化以及高性能计算用户提供资源分配、咨询、使用培训等服务。为了方便全校师生的研发,中心特地为高性能计算系统构建了良好的运行环境,如常用的NCAR Cam3、WRF、MM5气象模式;OPENMPI、MPICH2并行编译环境及NetCDF、HDF、GrADS等气象学研究中常用库。